躲避”老大哥”监控的小贴士和技巧

不管是网络黑客还是普通民众,没有人愿意自己总被追踪。而具有”正义感”的设计师们也不失时机地发明出一些简单但却又极具”极客风格”的方法,专为那些旨在保护自身隐私的人量身定制。以下将介绍几种躲避系统监视的趣味方法。

爱德华•斯诺登和大型互联网公司让我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乌托邦社会”只存在于虚构故事中。而反乌托邦的故事情节几乎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上演。科技进步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地覆的改变,例如:预防犯罪或解决无数复杂的社会和生态难题;但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伴随而来的是我们普通民众的个人隐私不断遭受侵犯。

科学技术同样将社会的安保能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水平。遍布街上各个角落的监视系统会对每个人的一举一动进行监视,从商店到办公室都受到严格监控。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相关的行为准则和访问许可;容不得丝毫违反。

但每一项举措的推出往往都会导致对立的反应。不管是网络黑客还是普通民众,没有人愿意自己总被追踪。而具有”正义感”的设计师们也不失时机地发明出一些简单但却又极具”极客风格”的方法,专为那些旨在保护自身隐私的人量身定制。以下将介绍几种躲避系统监视的趣味方法。

如何艺术性地躲避视频监控摄像头:拉高眼睑

为了躲避无处不在的视频监控,来自”CV Dazzle”项目的艺术家们发明了特殊的化妆品和发型设计,使得人脸识别算法完全失效。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分析的是亮光和暗光分布在你脸上的方式(尤其是下巴、鼻梁和颧骨等部位)。因此,你只需借助特殊的化妆品和不对称的发型就能产生出一种”反人脸”的效果。

由Zach Blas设计师制作的面罩可以戴上参加疯狂聚会或万圣节之夜。设计师称其为数字化的非人画像,除了具有概念意义外还有实际用途—此种配饰还能躲避人脸识别技术。

这样的创意尽管看上去有些滑稽可笑;但对监控摄像头却有很好的效果。但问题是你这身奇异装扮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他们因此会记住你。戴上去参见化装舞会可能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通过着装保护个人隐私

墨镜搭配连帽衫可以说是躲避监控摄像头的一种既简单又传统的方式。许多娱乐圈明星均采用这一方法,因为它的确有效。

但不要被这种基本风格所束缚,我们同样也可以穿得更时尚一些。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最近发明了一种”隐私眼镜”(Privacy Visor),能让人脸识别摄像系统完全失效。这种眼镜能将顶置灯光反射到摄像机镜头,在拍摄出的图像中,眼睛周围一圈会比正常的更亮一些。尽管周围的人可能会注意你配戴眼镜的与众不同之处,但有关技术正在迅速研发并有望在近期解决这一问题。

纺织业也同样甘当”隐私斗士”,推出了能保护隐私的全新服饰装备。如果你想将自己的脸从摄像机镜头”擦除”,立刻就能实现—只需穿上Flashback Photobomber连帽衫。该连帽衫的面料上覆盖了成千上万的玻璃纳米微球,因此能将闪光灯反射出去。反射光将使摄像机的图像传感器过载,从而使最终图像模型中的脸部位置漆黑一片。

智能手机是你第二个非正式的身份,当然也能被用来对你进行监视。英国服装公司The Affair从奥威尔的《1984》小说中汲取设计灵感,推出了该品牌特别设计的胶囊系列(capsule collection)。

他们说:

老大哥正在监视着你。

网络黑客正在四处寻觅目标。

时下最流行潮流莫过于”隐身衣”。

The Affair从”隐身口袋,让你从此变得杳无踪影且金身不破”的理念出发,推出了配有特殊设计口袋的休闲服饰。The Affair男装品牌宣称使用的面料可以阻隔RFID(射频识别)、GPS、Wi-Fi和蜂窝网络信号。

你们可以看到,科幻小说中的各种创意许多已变为了现实。未来几个月里很有可能将出现越来越多有关隐私保护的有趣创意。敬请期待!

欧洲法院上的个人数据”历险记”

就在昨天,欧洲法院作出判决,裁定美国公司如能保证为个人隐私提供”充分程度”保护的情况下允许这些公司在美国保存和转移欧洲用户个人数据的《安全港协议》,无效。这对于各方而言,既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 好消息是,这一裁决表明了人们对于个人隐私问题关注程度的提升,并最终意识到个人数据的宝贵价值。此外,其中一些人正准备向欧洲最高法院提起诉讼,维护他们对于自己个人数据的权利。在”后斯诺登”时代,这样的事件早已不足为奇:各国情报部门不遗余力地侵犯民众隐私,只是现在比以往更明显一些而已。毕竟,目前全球各家IT公司的安全保护程度只能说是’远远不够充分’。 如此说来,欧洲法院的此次裁决并非是有关个人隐私诉讼的结束,而刚刚只是一个开始。爱尔兰当局(由于Facebook的欧洲总部设在都柏林,因此案件在爱尔兰审理)现在必须调查Facebook欧洲用户有关个人隐私遭侵犯的投诉案件,并最终裁决”是否应停止将Facebook欧洲用户的个人数据传输到美国”,原因是Facebook”对用户个人数据保护的程度不够充分。”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欧洲法院此次所做的裁决是最终裁决,因此不能再进行上诉。 此次欧盟所做的有关数据隐私的裁决并非是全球首例。早在今年2月份,俄罗斯联邦就通过了一项法令,要求从2015年9月1日起俄罗斯公民的个人数据必须在俄罗斯本国保存。与欧盟不同的是,当时通过这一项法令无需任何法院裁定,原因是俄罗斯与美国之间不存在任何像《安全港协议》这样的类似协议。 由于俄罗斯往往颁布新法令的速度过快,因此生效截止日期推延到2016年1月,原因是大多数在俄外国公司无法迅速地转移用户数据。包括Facebook在内的一些公司很可能会无视这项新法令,相比在俄罗斯当地建造代价昂贵的数据中心,更倾向于支付罚金(因为金额不大)。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将数据看成了一种实物。’嗨,伙计,我们车停在那里不太安全,还是停到我们的私人车道上去吧。’但数据就是数据,本质来说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信息。数据易于访问,易于传输同样也容易复制。但事实是对跨地区的数据流动的确难以彻底控制,这一点着实让我们感到吃惊。 对像Google、Facebook、维萨和万事达这些在全球各地拥有数十座数据中心的大型公司来说,他们根本毫不在乎,因为他们的所有用户数据事实上都已经被保存了。伙计,这可是互联网,你获取任何想要的信息只需几毫秒时间,还用在乎是在哪个国家吗? 这些公司只需花些时间整理所有的数据,并清楚知道哪些数据该保存在这里,哪些数据该保存在那里。坏消息是,人们正试图以一种过时的方法处理信息,就如同处理物质世界的实物一样。同时他们也正试图在虚拟世界中构筑一堵无形的墙,延绵不断且无边无界。 这最终将走进死胡同。所有人都终将意识到,IT公司将为此花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来应付一个又一个的国家政府。首先是欧盟和俄罗斯。在这之后,将会有更多的国家政府”强赴后继”,不断”折磨”那些跨国IT公司。赶快拿出爆米花,准备看一场好戏。 我们依然将停车打比方。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车到底停哪里?而是车门锁是否安全?盗窃车辆是否合法?或者你能对窃贼采取怎样的措施?而且最关键的问题可能是:究竟为什么每个人都有我车的钥匙?

提示